中國古代體育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人類體育活動已開始孕育,如奔跑、游泳、攀登等。到了夏代,中國體育逐漸成形,包括技能訓練、民間遊戲以及衛生保健等種類。之後,經過不斷的演進,中國古代的體育愈加的多彩多姿、豐富精彩!

 

中國古代體育的演變

 

傳說社會

 

「后羿射日」的傳說反映了遠古祖先高超射技的表現;「夸父追日」的傳說則反映上古人類長途奔跑的能力;「精衛填海」的故事則提到,炎帝的女兒於東海游泳淹死,表明古代人生存需要一些基本運動技能

 

原始社會

 

原始氏族社會,最重集體生活。當時常在祭祀中舉行巫歌和巫舞活動,兼具藝術和體育性質。在各種祭祀、禮儀和一些迎神賽會中,常常有舞蹈、角力、雜技之類的表演,推動了古代早期體育活動的發展

 

奴隸社會

 

夏商周時期,由於戰爭和軍事活動頻繁,使得射箭、駕御和跑、跳等田徑活動,成為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此外,統治者將射、御等體育活動列為教育中的內容,對古代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許多民間體育如球類活動、水上活動等也開始初步發展,這個時期成為中國古代體育運動發展史上的奠基時代

 

封建社會

 

為中國古代體育的發展期,分成三個階段:

 

一、戰國時期:學校開始文武分途,體育有了獨立的社會價值。社會的大變動,也造成各種民間體育活動全面開展

二、漢代:封建大一統的局面為體育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歷史條件,各種舞樂表演受到統治階級的特殊重視,角牴戲開始興盛,標誌著古代體育在中國的正式發展

三、唐代:各民族體育的融合,東西方中外體育的交流,開創了古代體育的全盛時期,並展示出中華民族的高度文明

 

中國古代體育的種類

 

競技類

 

 

「射」就是射箭,為六藝之一。「六藝」係指「禮、樂、射、御、書、數」,為中國先秦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周代制定「射禮」,即禮儀化的射箭比賽;唐代武則天開創選拔軍事材的武舉制,對射術特別重視;宋元以後,由於現代火器的發明和使用,射箭活動中的軍事、禮儀等意義雖日漸削弱,但其競賽性和娛樂性卻逐漸加強。直至清末,射箭仍是武藝的主要項目

 

 

「御」就是駕駛馬車,西周以來,御術與射術同被列為「六藝」的主要內容。春秋至戰國,御術與車賽成為軍事的重要項目。到了漢代,由於馬車的普遍應用,御術成為身體訓練的重要形式。但後來隨著步兵和騎兵的興起,曾經盛極一時的車戰和賽車娛樂已漸漸銷聲匿跡

 

武術

 

從古至今,中華武術曾有過若干不同的稱謂,包括古代有手搏、武藝、拳腳等說法,近代有技擊、國術、功夫等稱乎,現代則普遍使用「武術」一詞。春秋戰國時期,「拳勇」是才能的重要內容;魏晉南北朝時期,武術不僅在軍隊與民間流傳,並且基於保安需要出現了寺廟習武的現象,如聞名中外的少林寺武術。宋代時,武術逐步從軍事技術分化出成為具有健身娛樂性質的運動項目。明清時代,武術套路產生重要發展,並形成不同風格及技術特色的多種流派,此時武術已發展至成熟階段

 

田徑

 

在古代,跑、跳及投擲等活動,都是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軍隊訓練的重要內容。戰國時,不少國家曾用武裝長跑來選拔和訓練戰士。元代軍隊中,每年舉行一次名為「貴由赤」的長跑比賽。清代曾流行過特別的跳高活動,稱為「跳駝」,即牽一頭駱駝作為跳高工具。此外,生活中得投擲遊戲,如傳統的擊壤,或北方盛行的布魯投擲活動等,皆是古代「田徑」的活動內容

 

表演類

 

角牴

 

「角牴」又稱角力、相撲,即後來的摔跤。周代時,角牴是軍事訓練的一個項目;戰國時期,角力發展成一種表演性的競賽,秦國更正式命名為「角牴」,主要作為觀賞項目。隋唐時期,角牴十分盛行,唐代民間亦流行相撲,宋代民間甚至出現女子相撲。到了明代,以角牴為練兵活動之一,清代帝王喜愛摔跤,還特地選拔摔跤好手成立「善撲營」,來陪皇帝練習

 

舉鼎

 

在商、周青銅時代,人們喜歡用巨大而沈重的寶器鼎,作為舉重的器具。漢代舉重盛行,稱舉重較力的競賽為「鼎力」,尊稱大力士為「鼎士」。唐代武則天時,武科考試開始列「舉重」與「負重」為測試項目,從制度上肯定了力量在武藝中的重要地位。在武舉制的影響下,軍隊和民間都出現了多樣的舉重練力活動,如舉石磴、石獅、桌床,還有拉硬弓、舉重兵器,以及負重物等

 

百戲

 

「百戲」,亦稱「角牴戲」或「大角牴」。秦統一中國後,角牴表演的內容擴大,除角力外,還包括射、御、舉重及其他類型項目,總稱「角牴戲」。漢武帝時,角牴戲內容進一步的發展,成為一種文娛、體育的綜合表演方式,其中包括歌舞、雜技、幻術、角力、舉重等,內容十分龐雜。隋代時,百戲內容更加豐富,並有專門的街道作「戲場」進行表演。宋元時期,「百戲」已徹底在民間紮根

 

娛樂遊戲類

 

蹴鞠

 

「蹴鞠」又稱「蹋鞠」,是中國古代的足球運動。戰國時期蹴鞠運動已非常盛行,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率軍駐守邊疆時,曾閒時蹴鞠。漢代皇室中的蹴鞠規模很大,設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臺,球是實心的。比較正規的蹴鞠比賽分為兩隊,雙方各十二名球員參加,以踢進球門的球數多少來決定勝負。唐代時馬球興起,練兵習武多採用馬球,而蹴鞠則轉向娛樂方向發展。宋代時,蹴鞠在民間已成為最主要的娛樂活動之一。明代以後,蹴鞠運動逐漸走向衰落;到了清代,則發展轉變為冰上踢球

 

擊鞠

 

擊鞠(即古代馬球),亦稱打毬或擊毬,盛行於唐代。比賽時雙方各為十人,遊戲者必須乘坐於馬上以球桿擊球,以擊球入門來得分。擊鞠所使用的球有拳頭大小,球體中間被掏空,製球的原料是一種質地輕巧且柔韌的木材,球的外面還雕有花紋。唐代以後,馬球又延續幾百年,在宋代馬球被列為「軍禮」之一,直到明代中期才銷聲匿跡

 

六博

 

六博,又稱陸博,一套完整的六博棋,應包括棋局、棋子、魚、箸,另外還有博籌,用於記錄對博者的輸贏情況。六博大約在春秋時代就已存在,到了戰國時期已相當流行,秦漢時期達到高潮。魏晉隋唐以後,六博戲逐漸衰落;到了宋代,更因象棋的興盛,致六博戲幾近銷聲匿跡

 

捶丸

 

捶丸是中國古代的一項球類運動,是由擊球的「步打」發展而來,流傳於宋元時期。捶丸使用的球杖呈L狀,玩法為用有曲頭的木杖擊打硬木製小球,以擊球入穴數來決定勝負。金、元至明初,捶丸十分盛行。清軍入關後,因新的體育活動興起,捶丸遂銷聲匿跡

 

養生健體類

 

導引

 

「導引行氣術」,簡稱「導引」,即古代氣功。包括肢體運動、呼吸方法及按摩等內容,既可治病,更能健身。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在總結養生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導引術。導引在秦漢時期大有發展,到了隋唐時期,導引更多用於醫療方面。導引術流傳至明、清時期,更獲得全面性的發展,著名的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都是導引術的經典

 

季節類

 

龍舟競渡

 

相傳戰國末年楚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以身殉國,人們追至洞庭湖,競相划船尋找,即是端午龍舟競渡的由來。到了漢代,競渡由祭祖儀式演變成規模盛大的龍舟競賽,成為全民的習俗。唐宋時期,端午節划龍舟成為既定習俗,水道終點立一支大木杆,上懸錦旗、綢鍛等物作為優勝者的獎品。直至現今,龍舟競渡依然每年持續進行,並擴展至海外,發展成為國際運動賽事

 

舞獅

 

周代時流行一種年終驅趕瘟神疫鬼的活動,叫「驅灘」,由人們化裝成各種猛獸,手執武器,以嚇走致病的鬼怪。漢代人們又信仰一種有兩隻翅膀的獅形神獸,名叫「辟邪」。魏晉以後,佛教盛行,佛經中視獅子為「護法神」,獅子地位更為提高。到了唐代,出現「五方獅舞」,氣魄雄偉,生動多姿。二千多年來,舞龍與舞獅成為中國傳統文娛體育的標誌,並流傳到世界許多其他國家

 

踏青

 

漢代已有在「人日」(農曆正月初七)到郊外「踏青」的習慣。到唐代,由於經濟繁榮,生活安定,春遊活動更加興盛。宋代時,春遊形式多樣,內容亦更豐富。從正月初八開始,婦女們成群結隊出遊,稱為「踏青」。同時,踏青也是民間體育的大會串,春遊的人們同時也要參加划船、採集野花野草等多種民間體育娛樂活動。「踏青」流傳至今,仍是季節性的相當流行的民間體育活動

 

中國古代體育的主要特點

 

鮮明的季節性

 

中國古代體育伴隨著一定的時間順序進行。如春節的舞龍舞獅、清明節的郊外踏青、端午節的龍舟競渡、重陽節的爬山登高等,反映出鮮明的季節性

 

濃厚的地域性

 

中國南方水網縱橫,是水上運動的用武之地;北方冬季寒冷,是冰雪運動的理想場地。由於地理的差異及氣候的不同,使中國體育呈現出多變的情況

 

高度的娛樂性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嚴謹,不利於競技性體育活動的發展,也造就了娛樂性體育活動的增強。讓中國產生了多種的體育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

 

內含古代哲學思想

 

中國古代體育大量地引入傳統的哲學概念,如「陰陽五行」、「八卦」、「氣」等,形成中國獨特的體育理論。中國古代體育出現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並注重身體內部機能的鍛鍊,依自然界變化調整人體內外環境的改變

 

與道德教育關係密切

 

幾乎所有中國古代體育活動中,如射箭、蹴鞠、武術等,都提出道德方面的要求。如勝不驕、敗不餒,光明正大等,至今仍持續及承繼及發揚

 

各民族間匯合交融

 

中國古代體育如馬球、騎術、武術等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體現出各族人民的智慧,為中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燦爛的中國文明(中國文化研究院)

中國古代體育(任海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