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打捉賊」又名「官兵捉賊」、「刀官拿賊」,是古時漢族的兒童遊戲,流行於陜西扶風地區。有公開身份以奔跑捉賊方式進行和不公開身份以懷疑捉賊方式進行的兩種玩法,是中國兒童中廣泛流行的一種遊戲。

 

遊戲內容物

 

4張木牌(或是木片、紙片、紙牌、紙條)

 

遊戲人數

 

一般以4人為主

 

遊戲玩法

 

玩法一(公開身份)

 

1.將4張木牌,分別用筆寫上「官」、「打」、「捉」、「賊」四個名稱,各名稱代表身份如下:

(1)官:即官員,負責判罪量刑

(2)打(或兵、刀):即打手,負責執行處罰

(3)捉(或拿):相當於捕快,負責捉賊

(4)賊:即罪犯,負責逃逸

 

2.由一人持所有木牌,將木牌拋向空中,四人隨及進行爭搶,確定自己身份

 

3.持有「賊」的玩家必須馬上逃跑,持有「捉(或拿)」的玩家則必須馬上追趕。持有「官」和「打(或兵、刀)」的玩家則在一旁觀望

 

4.當持有「捉(或拿)」的玩家將持有「賊」的玩家緝拿歸案後,由持有「打(或兵、刀)」的玩家錘打持有「賊」玩家的身體,並念「槌金鼓,過金橋,問問當官的饒不饒?」

 

5.持有「官」的玩家若同意,便說饒」;若不同意,便說「不饒」

 

6.若是「饒」,則本輪遊戲結束;若是「不饒」,則持有「打(或兵、刀)」的玩家將再錘打持有「賊」玩家的身體,直至持有「官」的玩家說饒」為止,本輪遊戲方告結束

 

7.重新抽牌,進行下一輪

 

 

玩法二(不公開身份)

 

1.將4張木牌,分別用筆寫上「官」、「打」、「捉」、「賊」四個名稱,各名稱代表身份如下:

(1)官:即官員,負責判罪量刑

(2)打(或兵、刀):即打手,負責執行處罰

(3)捉(或拿):相當於捕快,負責捉賊

(4)賊:即罪犯,負責逃逸

 

2.由一人持所有木牌,將木牌拋向空中,四人隨機各選一張,知道自己身份後,隨及隱藏,不讓其他玩家知道

 

3.持有「捉(或拿)」的玩家須馬上公佈身份,然後進行捉賊程序。捉賊程序中,可藉由觀察其他玩家神情或相互對話中來判斷誰是「賊」

 

4.持有「捉(或拿)」的玩家必須在其他三位玩家中,猜出誰是「賊」

 

5.若猜「對」,持有「賊」的玩家將面臨處罰;若猜「錯」,持有「捉(或拿)」的玩家將面臨處罰

 

6.持有「官」的玩家須對持有「捉(或拿)」或持有「賊」的玩家進行判罪,決定處罰方式及處罰次數

 

7.持有「打(或兵、刀)」的玩家須執行處罰

 

8.本輪遊戲結束,重新抽牌,進行下一輪

 

 

遊戲特色

 

1.持有「捉」的玩家並非好事,可能會被處罰

 

2.持有「賊」的玩家,最常被處罰,也是最關鍵的角色

 

3.持有「官」的玩家,權利甚大,是玩家最愛扮演的角色

 

4.持有「(或兵、刀)」的玩家,在執行處罰過程中則可看出其人格個性

 

5.每輪遊戲因扮演角色的隨機性,使得遊戲結果產生不確定的曲折結果,增加遊戲的趣味性

 

6.後來出現「進階版」,將四張牌衍生至十二張。除賊的部分區分為「殺人」、「放火」、「搶劫」、「小偷」四類型外,其他部分亦細分為「捉拿官(即捉)」、「判官(決定處罰次數)」、「花樣官(決定處罰方式)」、「輕重官(決定處罰輕重)」、「加減官(增減處罰次數)」、「打官(即打)」六類型,再加上「皇帝」及「皇后」。「皇帝」可對官員審判結果進行否決,若「皇后」與「皇帝」意見相左,則以剪刀、石頭、布來決定最後結果。使得每位玩家可同時扮演三個角色,讓遊戲的趣味度更加豐富及複雜性更加提昇。

 

這套遊戲後來傳至台灣演變成「清官升堂」遊戲,於民國60年代頗為盛行,相信五年級的同學們應該有較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官打捉賊」遊戲在中國各地仍相當受到兒童們歡迎,可說是兒童界中的經典遊戲之一。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