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腳

 

1.踢罐頭

 

「踢罐頭」遊戲可讓孩童們在空地間盡情追逐奔跑,同時亦可訓練孩童們觀察力及判斷力。玩法為:先在地上畫一個大圓圈,中間放一個空罐頭,所有玩家一起猜拳,最輸的人當鬼。由鬼以外的其中任一玩家將鐵罐踢出,愈遠愈好,玩家們快速閃躲。當鬼的玩家必須趕快將罐頭放回原位,並再加數十下,讓其他玩家躲藏好位置。鬼數完後開始找到躲藏者,找到後要指著對方大喊名字,並迅速跑回圈內踩住罐頭,則躲藏者算被抓到,並須待在圈內;但若被喊到名字的玩家先跑回圈內,並把罐頭踢掉,則躲藏者不算被抓到,遊戲重新開始。在繼續找人過程中,躲藏者可趁鬼沒看到時,趁機跑進場內將罐頭再次踢出,原先被抓到的玩家即可重新躲藏。當全部躲藏者皆被抓到,本輪遊戲即告結束,由第一個被抓到的躲藏者當鬼,進行下一輪遊戲

 

2.踩影子

 

在陽光普照的日子裡,孩童們在空地中奔跑著,並進行「踩影子」遊戲。玩法為:孩童們倆倆互踩對方的影子,先踩到對方者為贏家,並再與其他贏家對決,最後一個優勝的玩家即為勝利者。踩影子遊戲可訓練孩童對影子的概念,並讓孩童的肌肉充份運動,既好玩又刺激。孩童們為讓自己的影子不被對方踩到,必須注意太陽的位置,並在快被踩到時使用把腳張開或蹲下的小技巧,相當有趣

 

雙腳

 

1.毽子

 

(1)毽子的起源

 

踢毽子相傳係由「蹴踘」演變而來,原是軍中運動。「蹴踘」後來由軍中體育逐漸變成民間體育,漢、唐時已相當盛行,甚至舉行公開的比賽。到了宋朝,踢毽子的花樣增多,並已改名為「箭子」。明清時代亦極為流行,不但有單人踢,更發展成多人踢的形式。

 

(2)毽子的製作

 

一般毽子的製作材料大致可分為紙毽、布毽、雞毛毽等數種。製作紙(布)毽的方法是將材料先留下中間可以放置硬幣的位置,其餘部分則剪成條狀,再捲起來綁起橡皮筋即告完成。至於雞毛毽的製作方法為:將吸管一端剪成四等份,並將剪開部份向外張開成圓形,並用強力膠黏貼在硬幣上。把黏在吸管的硬幣用布從上而下包起來,用線縫合,最後插上雞毛即告完成

 

(3)毽子的踢法

 

毽子的最基本踢法為利用腳的內側來踢,踢毽子時,先將毽子放在手掌上,之後將毽子輕輕往上一拋。當毽子往下落時,舉腳一踢,踢的時候腳板要盡量水平,腳力則要適當。另外一種為「懸空」踢法,即踢毽子時腳不著地,考驗玩家的平衡感。至於一般踢毽子的方法,包括下列幾種:

 

A.小武:是指用單腳踢,另一隻腳站在地上不動,屬於較基本的動作

 

(i)踢:用一腳的內側來踢,毽子的著力點在腳面側處

(ii)拐:用一腳外拐向上踢,毽子的著力點在腳底側處

(iii)膝:用一腳的膝蓋向上踢,毽子的著力點在膝頭上

(iv)提:踢時膝蓋彎曲,小腿伸直,足尖向前,毽子的著力點在腳面上

(v)豆:以足尖的彈力輕輕向上一彈,毽子的著力點在腳尖上

(vi)蹬:利用接物的原理,使毽子平穩的落在腳面上。當腳面接觸到毽子時,腳要順勢而下,將毽子接住

 

B.大武:常需要以雙腳離地的跳躍動作來踢毽子(又稱「跳踢」)

 

(i)勾:踢時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後腳向上彎踢,踢時要注意身體稍向前傾,毽子的著力點在後腳的腳面側處

(ii)跳:前腳往前跳,後腳向上跳踢,踢時兩臂向前揮動,使身體保持平衡,毽子的著力點在後腳的腳面側處

(iii)蹺:雙腳同時離地,前腳挺直不著地,後腳亦挺直,從內側向上彎踢

(iv)跪:踢時右腿彎曲成跪形,附於左腿上,當毽子落下時,左腳立即由內側向上彎踢,著力點在腳面側處

(v)蹦:兩腳靠攏站齊,腳尖向前,身體略向前傾,兩腳向上彈起毽子,著力點在腳面中央

(vi)剪:踢時身體向前傾,腳面平直,兩腿交叉如剪,一腿放在另一腿上,上腿下壓,下腿上挺,由足尖將毽子向上彈出

 

(4)毽子的玩法

 

毽子的玩法一般分成「輪踢」及「對踢」兩種,「輪踢」玩法為:玩家們訂定目標分數,各家輪流踢毽子,踢一下得一分,毽子落地後即換人踢。輪到踢毽的玩家,接續前次的分數繼續累計,最先達成目標者為贏家。有時可制定地雷分數(如5的倍數),若玩家剛好在地雷分數毽子落地,則下次須從零開始重新計算分數。「對踢」玩法為:玩家們訂定目標分數,並分成兩組競賽,將空地分成兩邊區域,雙方互相將毽子踢到對方區域內,若毽子在對方區域內落地則該組可得一分,最先達成目標者為贏家

 

2.跳繩

 

(1)跳繩的起源

 

跳繩在古代稱為「跳百索」,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為孩童在春節時興的一種遊戲。「跳百索」的名稱由來,係因當繩飛轉時,可幻成千百條而產生。明清時期,「跳百索」遊戲多在正月十五日舉行;清代時稱跳繩為「繩飛」,係因繩子來回轉動猶如空中飛動般而得名。由於「跳百索」既有趣,又能眾人同樂,所以這項童玩一直被延傳下來。到了現今,孩童們玩這種遊戲,已不限於在元宵節,「跳百索」也改名叫「跳繩」

 

(2)跳繩的製作

 

跳繩所用的繩子包括草繩、麻繩、橡皮繩及尼龍繩等數種,選定繩子後,將繩子兩端裝上握柄後即告完成。若在繩把上放置鐵珠,跳躍時將更易於迴旋

 

(3)跳繩的跳法

 

玩家併足直立,兩手各臥著跳繩的兩端繩把,將手肘上提,繩子置於身後。利用兩端繩把將繩從地經身後搖向身前迴旋一周,此時雙腳腳尖同時起跳和落地,即算完成一次跳繩。跳時,呼吸要自然有節奏。一般跳繩的方法,包括下列幾種:

 

A.一人跳法

 

(i)原地跳:原地上下跳躍,不前後移動位置

(ii)單腳跳:利用單腳跳躍,另一腳自然彎曲

(iii)交互跳:利用左右兩腳交互跳躍

(iv)跑步跳:每跨出一步,同時跳躍一次

(v)交叉跳:當繩子要通過頭頂時,將手臂交叉在胸前跳躍

 

B.兩人跳法

 

(i)母子跳:由一人迴旋短繩,另一人選擇適當時機加入跳躍

(ii)縱立跳:兩人縱立,由一人迴旋短繩,一起跳躍

(iii)併立跳:兩人併立,各拿一端繩把,一起跳躍

 

C.花式跳法

 

(i)後迴旋:將繩子由身前向上,然後向身後經腳下而迴旋

(ii)側迴旋:單手在身前,另一手在身後,將繩由側面向另一側面迴旋

(iii)一跳二迴旋:跳躍一次,繩索迴旋二周

(iv)一跳三迴旋:跳躍一次,繩索迴旋三周

(v)二跳一迴旋:跳躍二次,繩索迴旋一周

 

(4)跳繩的玩法

 

跳繩的玩法一般分成「輪跳」及「齊跳」兩種,「輪跳」玩法為:玩家們訂定目標分數,各家輪流跳繩,跳一下得一分,被繩纏住後即換人跳。輪到跳繩的玩家,接續前次的分數繼續累計,最先達成目標者為贏家。有時可制定地雷分數(如5的倍數),若玩家剛好在地雷分數被繩纏住,則下次須從零開始重新計算分數。「齊跳」玩法為:玩家們訂定跳法,

同一時間內所有玩家一齊跳,維持最久未被繩纏住者為贏家

 

3.踩高蹺

 

「踩高蹺」是節慶、廟會時常見的民俗遊藝表演活動,即將雙腳踩在高高的竿子上,大步的行走。孩童們為想嘗試「高高在上」的滋味,便自行以鐵罐製作高蹺,其作法為:將兩個空鐵罐底部左右各打一個小洞,將麻繩兩端分別穿過罐底的小洞,將繩子調整到手自然下垂可以拉到的長度後,把繩子打結繫牢,一個自製的「鐵罐高蹺」即告完成。玩法為:先將雙腳踏在鐵罐上,接著兩手緊緊抓住繩子的上端,手腳同步一抬一跨,即可一步一步向前邁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