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起源

 

「風箏」在古代稱為「紙鳶」,相傳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由墨子所製造的「木鳶」演變而來,距今已有約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另有一種說法則是起源於秦漢,漢將韓信為和陳豨合謀反叛,利用「紙鳶」來做為測量傳遞訊息的工具。根據史書記載,南朝梁武帝蕭衍採用羊侃的計,曾以「紙鳶」作為聯絡軍隊救援之用。大約到了唐代,風箏開始成為一種娛樂工具。演變至今,世界各國給予風箏不同特色,呈現各式各樣的面貌

 

風箏的原理

 

「風箏」是利用氣流,也就是風的推力翱翔於天空,風箏飛翔會不斷的受到重力、風力及拉力三種力量的控制。「重力」即風箏自身的重量,「風力」指吹打在風箏上,風箏面所承受的風壓,「拉力」則是風箏提線的拉力

 

風箏的作法

 

將兩根竹條做直角交叉,長竹條壓在短竹條之中心點上,並將其固定。之後,將紮好的骨架黏貼在鳶形紙面上。糊紙時,紙跟竹架上皆須抹好漿糊,互相黏接。再將左右兩邊各黏上2張較細較短的紙條,尾端則黏上2張較粗較長的紙條,做成穗子。最後在風箏適當的施力點上綁上提線,並在風箏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即告完成

 

風箏的圖案及種類

 

風箏的圖案以「蟲」、「魚」、「鳥」、「獸」為主題者最多,「蟲」的部份以蝴蝶、蜈蚣為代表,「魚」的部份則有金魚、蝦及蟹等,「鳥」的部份圖案最為豐富,包括鳳凰、鷹、燕、鷂、鶴、雁等,「獸」的部份常見的則是象徵吉祥的龍跟麒麟。此外,亦有以八仙、仙女、哪吒、孫悟空等仙界人物為主題,或是以宮燈、仙桃等物品為圖案代表。至於風箏的種類依其結構差異可分為「軟翅」、「硬翅」、「十字」、「米字」、「工字」、「傘翼」、「串連」及「氣囊」等

 

風箏的玩法

 

先測一些風向,當風力夠強時,拿起風箏線,拼命的往逆風方向前衝,風箏即會慢慢飛起;但若風力不夠強時,必須馬上向後拉線,利用人工加風方式,給予風箏力量,當風箏慢慢飛起時,則要趕緊趁此機會放線。另外一種玩法稱為「鬥風箏」,待風箏升空以後,用滿玻璃粉末的風箏線去割別人的風箏線,或直接用自己的風箏去纏別人的風箏,將風箏線使勁扯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