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的人而言,「童年」可說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也是最令人懷念的一段歲月。在「童年」生活中,「玩樂」可說是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其重要性不下於「吃喝」,凌駕於「課業」,更是伴隨童年成長的重要伙伴。童年時期的「玩樂」活動包括「童玩」及「遊戲」,「童玩」即是兒童的玩具,可能是遊戲的工具,也可能是遊戲本身;「遊戲」則是玩耍嬉戲,歡笑娛樂。無論古今中外,「童玩遊戲」與人類成長關係密切。因應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童玩遊戲」雖不斷推陳出新,但帶給兒童的樂趣依舊是永誌難忘,回味無窮!

 

從二次大戰結束台灣光復後的農業社會時期,至目前科技掛帥的現代,近六十年來,台灣的「童玩遊戲」發展與社會變遷的型態息息相關。茲將台灣的「童玩遊戲發展」分成下列五個階段,簡單概述介紹:

 

四年級同學:手工自製時期(1950~1960年代)

 

此時期的台灣多數仍為農村家庭型態,孩童們課餘後須協助農事及家事。做完功課及忙完家事後,便是孩童們玩耍的時間。當時孩童們玩的大多為戶外遊戲,如抓昆蟲、捕魚蝦等,地點則是田野、溪邊或是防空洞。至於此時期的玩具多半由孩童們利用廢物(廢紙、瓶蓋、鐵罐等)而自行製作,如彈弓、竹槍、竹蜻蜓、鐵環等。

 

五年級同學:機器特製時期(1960~1970年代)

 

在戰後經過一段時期的修養生息後,台灣的產業發展已由農業逐漸轉型為輕工業及民生工業。此時土地大量開發,工廠到處林立,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媒體陸續興起,孩童們玩的遊戲部份已由戶外轉入室內。此時期的玩具製品已由過去大自然的材質轉變成機器製作較精緻的紙板、金屬材質,如抽當、尪仔標、紙面具、紙娃娃、萬花筒等。

 

六年級同學:工廠量製時期(1970~1980年代)

 

1970年代起,台灣的產業發展由輕工業逐漸走向重工業及石化工業。這段時間也是台灣三級棒球的全盛時期,青棒、青少棒及少棒屢獲世界冠軍,並獲得「三冠王」的美譽。也因為「棒球熱」的關係,無論是以木棒揮擊的棒球,或是以徒手打擊的手壘球遊戲,皆受到孩童們的青睞。此時,「塑膠玩具」大量生產,幾乎完全取代了「鐵皮玩具」,如魔術方塊、芭比娃娃、組合機器人等。

 

七年級同學:國際交流時期(1980~1990年代)

 

隨著資訊工業的發展,電子遊戲開始蓬勃發展,包括掌上型遊戲機及電視遊戲器相繼出現,成為孩童們的最愛。傳統的不插電遊戲已漸漸不再吸引孩童們的目光,流行程度漸漸式微。此時,玩具的材質除了塑膠外,並加入馬達、電池等驅動零件。其樣式也由過去濃厚的地域色彩轉為國際共同化的特質,如樂高積木、發聲機器人、遙控車船等。

 

八年級後同學:數位科技時期(19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起,高科技資訊時代來臨,多媒體聲光產品紛紛進駐各個家庭,電腦遊戲及網路線上遊戲充斥於家庭各個成員。玩具種類更加系統化,並以電子、電動及遙控模型為主流,強調聲光娛樂效果。「玩具國際化,遊戲數位化」成為現代童玩遊戲的主要趨勢,遊戲從實境的體驗轉變為虛擬的互動,玩具的視覺感應亦被聲光刺激所取代。

 

就「童玩遊戲」種類而言,若依童玩的玩法特性區分,可分為「田園童玩」、「動力童玩」、「肢體童玩」、「生活童玩」、「武器童玩」、「益智童玩」、「紙類童玩」、「文具童玩」、「玩偶童玩」、「組合童玩」等。在遊戲部份,若依遊戲的型態道具不同,可分為「人體遊戲」、「闖關遊戲」、「哼唱遊戲」、「鬥力遊戲」、「群體遊戲」、「團康遊戲」、「紙筆遊戲」、「圖盤遊戲」、「牌卡遊戲」、「博奕遊戲」、「機動遊戲」、「機台遊戲」、「電子遊戲」、「網路遊戲」等。各類「童玩遊戲」中,皆有許多歷久不衰及印象深刻的經典代表,將於後續文章中,陸續為讀者們一一介紹。

 

參考資料:昨日童年‧傳統童玩   張世宗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