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雙手

 

1.扯鈴

 

(1)扯鈴的起源

 

「扯鈴」在古代稱為「空竹」或「空鐘」,唐代時已相當盛行。「扯鈴」可說是一種民間藝術,也是一種體能康樂活動,不但可以鍛鍊筋骨,更可增進呼吸,促進血液循環。它不僅製作簡單,更易操作,使用時不費力氣,適合男女老幼使用。由於「扯鈴」花式眾多,趣味無窮,不僅風靡全國,更流傳於世界各地

 

(2)扯鈴的製作

 

傳統空鐘的材料是竹子,其製作方法為:先把一個粗大的竹管鋸下寬約三公分的竹圈兩個,在竹圈鑿上六、七個長方形細孔,再準備和竹圈大小相當的圓形薄木板,並在圓板中心鑿個孔。另外,準備一個木軸,利用車床做成中間細、兩頭粗的形狀,木軸大小須和圓板的孔剛好相嵌合。將圓木板套在竹圈的一側,利用半圓形的小竹片鑲在長方形細孔的內側,再將另一片木板套緊,鈴頭即算完成。另外一個鈴頭利用相同方式製作,當兩鈴頭製作好,分別緊套在木軸上,雙鈴則算完成。最後,準備兩根長約30多公分的木棒,再栓上一根長約150公分的粗棉線,一個自製「扯鈴」即告完成

 

(3)扯鈴的操作

 

扯鈴是由兩個空心圓輪,輪邊上開了幾個孔,圓輪中間有一根腰細的軸,再加上兩根細竹棍及一條細棉線所組成。遊戲時,將棉線兜住扯鈴,利用雙手上下交互抖動拉扯細竹棍,使扯鈴由緩慢而急速旋轉,並發出嗡嗡的聲音。扯鈴一般的基本動作為運鈴及調鈴,運鈴的目的是使鈴轉動的力量加大,一般運鈴分為交叉運鈴、開線運鈴及繞線運鈴等三種。調鈴是指使鈴面保持在同一水平上,當外側鈴面較內側高或低時,藉由提高或降低左右棍的方式調整,即可恢復平衡狀態

 

(4)扯鈴的玩法

 

A.金雞上架,又稱「扯鈴上竿」

 

身體右轉,線即開成V字型。右棍下,左棍上,左棍用力將線拉直,鈴自動跳到右棍上。待轉速弱時,右棍端朝下,使鈴落在線上,身體左轉即可

 

B.螞蟻上樹,又稱「猴兒爬竿」

 

加快扯鈴轉速,然後右棍在下,左棍在上。兩手用力將線拉直,鈴就自然上升。當鈴爬到左棍上端時,再將線鬆開,鈴自動掉下回到原處

 

C.平沙落雁,又稱「套鈴」

 

將鈴盡量靠近右棍,線盡量拉平。右手將鈴輕輕拋高後,右手由鈴後往前繞一圈,再套住鈴軸。整個過程中雙手撐開,使套住鈴時較好瞄準

 

D.金蟬脫殼,又稱「下麵條」

 

身體右轉,使鈴軸與雙棍及身體成平行。左棍在外低,右棍在內高。由裡向外繞一圈,再由外向裡繞一圈。將兩棍端朝下,即可恢復原狀

 

E.大鵬展翅,又稱「挖鈴」

 

身體右轉,棍子與身體平行,右棍高,左棍低。右棍往上,左棍往下,將線拉直,鈴會自動跳起。左棍由下往後上方拉,並保持線直。右棍由上向下方直劃,即可勾到鈴軸

 

F.青雲直上,又稱「拋鈴」

 

鈴線解開,鈴線成不交叉。鈴往上拋,高度在頭頂一公尺左右。將線拉直並高舉右棍頭對準軸心,接住鈴即可

 

2.翻紙花

 

「翻紙花」是一種流傳已久的傳統童玩,主要是將色紙多層摺疊成型,並將其兩端黏在紙板上,再加上兩根竹片長柄製作而成。操作時藉由扭轉、翻轉及撥弄等各式動作,讓紙花呈現千變萬化的形狀。由於紙花色彩鮮麗,翻動時出現各式造型,宛如百花齊放般,其變化過程頗具魔術視覺效果

 

3.擲飛盤

 

「飛盤」為一塑膠製成的盤狀玩具,玩的時候利用手力將其擲向空中,經過一段飛行而降落時,再由自己或他人用手把它接住,可說是結合投擲與接盤動作的運動。「飛盤」的玩法很多,包括擲遠、擲準及傳接等,一般孩童最常玩的則是「躲避飛盤」。「躲避飛盤」是將躲避球與飛盤結合的一種遊戲,玩法與躲避球一樣,兩人站在外場,其它人在內場,藉由外場兩邊飛盤互相投擲的方式,儘量將內場的人擲中。若擲中,外場者可進入內場,被擲中者則要到外場;若飛盤被內場的人接中一次則保有「一條命」,可抵被擲中一次(包括自己或其它人)

 

4.紙黏土

 

「紙黏土」為黏土的一種,以紙漿混合樹脂和黏土製成,乾淨又易塑造,與麵土、陶土等同屬常用的捏塑素材。紙黏土的玩法與泥土相似,透過加水和使用各種工具後,利用紙黏土的挖、壓、擠、捏、搓、揉等技法,可創造出不少唯妙唯肖的作品。若想在紙黏土上塗繪,可在紙黏土乾透後在其表面塗上水彩等顏料;或是趁紙黏土未乾透時上色,使紙黏土裡外皆可達到玩家想要的色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怪e紅傑克 的頭像
    怪e紅傑克

    紙上遊戲言舊苑(紙證歷歷)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