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繩的起源

 

跳繩在古代稱為「跳百索」,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為孩童在春節時興的一種遊戲。「跳百索」的名稱由來,係因當繩飛轉時,可幻成千百條而產生。明清時期,「跳百索」遊戲多在正月十五日舉行;清代時稱跳繩為「繩飛」,係因繩子來回轉動猶如空中飛動般而得名。由於「跳百索」既有趣,又能眾人同樂,所以這項童玩一直被延傳下來。到了現今,孩童們玩這種遊戲,已不限於在元宵節,「跳百索」也改名叫「跳繩」

 

跳繩的製作

 

跳繩所用的繩子包括草繩、麻繩、橡皮繩及尼龍繩等數種,選定繩子後,將繩子兩端裝上握柄後即告完成。若在繩把上放置鐵珠,跳躍時將更易於迴旋

 

跳繩的操作

 

玩家併足直立,兩手各臥著跳繩的兩端繩把,將手肘上提,繩子置於身後。利用兩端繩把將繩從地經身後搖向身前迴旋一周,此時雙腳腳尖同時起跳和落地,即算完成一次跳繩。跳時,呼吸要自然有節奏。一般跳繩的方法,包括下列幾種:

 

(1)一人跳法

 

A.原地跳:原地上下跳躍,不前後移動位置

B.單腳跳:利用單腳跳躍,另一腳自然彎曲

C.交互跳:利用左右兩腳交互跳躍

D.跑步跳:每跨出一步,同時跳躍一次

E.交叉跳:當繩子要通過頭頂時,將手臂交叉在胸前跳躍

 

(2)兩人跳法

 

A.母子跳:由一人迴旋短繩,另一人選擇適當時機加入跳躍

B.縱立跳:兩人縱立,由一人迴旋短繩,一起跳躍

C.併立跳:兩人併立,各拿一端繩把,一起跳躍

 

(3)花式跳法

 

A.後迴旋:將繩子由身前向上,然後向身後經腳下而迴旋

B.側迴旋:單手在身前,另一手在身後,將繩由側面向另一側面迴旋

C.一跳二迴旋:跳躍一次,繩索迴旋二周

D.一跳三迴旋:跳躍一次,繩索迴旋三周

E.二跳一迴旋:跳躍二次,繩索迴旋一周

 

跳繩的玩法

 

跳繩的玩法一般分成「輪跳」及「齊跳」兩種,「輪跳」玩法為:玩家們訂定目標分數,各家輪流跳繩,跳一下得一分,被繩纏住後即換人跳。輪到跳繩的玩家,接續前次的分數繼續累計,最先達成目標者為贏家。有時可制定地雷分數(5的倍數),若玩家剛好在地雷分數被繩纏住,則下次須從零開始重新計算分數。「齊跳」玩法為:玩家們訂定跳法,同一時間內所有玩家一齊跳,維持最久未被繩纏住者為贏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