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數字」為相當簡單的紙上遊戲,只須要一張白紙及兩隻筆便可進行,於70年代的臺灣頗為流行。「找數字」遊戲主要測試玩家們的手眼協調能力,早期利用色筆和紙張進行,現今多以電腦及手機單人遊戲型態呈現。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射飛機」為6070年代臺灣相當盛行的紙上遊戲,只須要一張白紙及兩隻筆,即可進行一場驚天動地的空中大戰。除了飛機外,玩家們亦可在雙方同意下擴展相同數量的飛彈、大砲等武器設備,增加遊戲的情境效果。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井字」遊戲又稱「井字棋」、「圈叉棋」、「過三關」等,英文遊戲名稱為「TIC TAC TOE」,相傳為古羅馬時代所發明,為一古老的遊戲。直到十九世紀後期,英國才開始出現「圈叉棋」的名稱,並演變成紙筆進行的「井字」遊戲。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劃圈」遊戲又稱「三角棋」、「葡萄棋」等,英文遊戲名稱為「NIM」,相傳源自於中國,由一古老的遊戲「拈」演變而來。「拈」遊戲的玩法為:玩家在一堆石頭中,輪流拿取一至三顆石子,拿到最後一顆石子的為輸家。之後,玩家們用銅板或棋子排成三角形來進行此一遊戲。最後,再改用紙筆進行,成為大家熟知的「劃圈遊戲」。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海戰」又稱「海戰棋」,為Clifford Von Wickler於第一次大戰期間所發明,並由美國Milton Bradley遊戲公司於1931年製作發行。早期遊戲利用鉛筆和紙張進行,後來演變成圖版遊戲型式,近期則以網路小遊戲的型態呈現。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圍地盤」又稱「點格棋」,英文遊戲名稱為Dots and Boxes」,為法國數學家愛德華‧盧卡斯於1891年所推出的兩人紙筆遊戲。「圍地盤」一般分為三角形圍地盤及方形圍地盤兩種,以所佔領的區域最大者為贏家。之後出現方形圍地盤的進階板,即在每四點中間寫一分數,當玩家佔領該區域時,可獲得該區域內分數,最後獲得總分最高者為贏家。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鬼腳」又稱「鬼腳圖」,在日本稱為「阿彌陀籤」,「鬼腳」的命名則有「神推鬼撞」之意。由於「畫鬼腳」的起點與終點有一對一的映射關係,除可當作遊戲外,亦可作為抽籤分配及決策預測之用。「畫鬼腳」常常成為數學家們研究分析的對象,他們利用代數及排列組合的方式,建構一套數學模型和函數,來分析「畫鬼腳」的機率分配原理。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賓果」最早可追溯至1530年,因當時的義大利政府為增加稅收所發行的一種稱為「Beano」的彩票遊戲。這種遊戲後來漸漸擴展到法國、德國等歐洲其他國家地區,並經過多次的改良與應用,之後又傳到了美洲地區。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猜數字」的英文遊戲名稱為「Bulls and Cows」,為20世紀英國相當盛行的益智遊戲。其玩法為某一玩家寫下不能重覆的四位數字,由另一位玩家猜測,若所猜測的數字正確且落在正確位置,則標示「Bulls」,若所猜測的數字正確但卻未落在正確位置,則標示「Cows」。現在我們玩的「猜數字」,則習慣用A(數字正確,位置正確)B(數字正確,位置錯誤)表示。電視節目「小孩很忙」的玩法為當A出現時可將數字顯示出來,但猜測次數最多限定為5次。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抽紙條」又稱「組句子」,英文遊戲名稱為「MAD LIBS」,為倫納德和羅傑於1953年所發明。「MAD LIBS」為一本書,內含數篇遊戲,每篇遊戲都有一篇小故事。每一頁的句子有許多關鍵詞用空格代替,玩家在空格處依照提示填上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當空格填滿後便可進行朗讀。由於時常出現有趣及爆笑的故事內容,頗受美國兒童們的歡迎。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